在押注下一代智能终端这件事上,手机厂商为何步调不一致?
简要回顾一下,
文|游勇
其实,
编|周路平
其实,
在手机销量和创新都陷入停滞的背景下,主流手机厂商正在探索下一代交互终端,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。今年6月,小米发布了AI眼镜,让市场一度情绪高涨,但很快缘于体验困扰遇到了退货潮。
相比于小米注重与现实世界的交互,vivo则希望构建一个虚拟空间。8月21日,vivo挑选在其东莞新建的公司总部,正式发布了一款筹备五年之久的MR头显——vivo Vision探索版,这被认为是在对标苹果Vision Pro的产品。
但实际上,
与其他的产品发布不同,vivo这款MR头显的很多信息没有对外披露,比如没有公布MR头显的价格,也不对外销售,而一些关键参数信息也没有披露,包括视场角(FOV)、刷新率、传感器配置等,但vivo也因此成为国内手机大厂里首个推出MR设备的厂商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两家厂商入局的赛道,目前都尚未掀起其他大厂的跟风潮。在押注下一代智能终端这件事上,vivo为何做了MR头显,小米为何挑选了AI眼镜,而其他手机大厂究竟又有何考虑和布局?
01
vivo向虚,小米向实
作为一款与Vision Pro极其相似的产品,vivo正在吸取苹果的经验和教训。苹果Vision Pro广为诟病的困扰,除了贵,就是重。
其实,
vivo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给头显减重上。其整机重量398克,与苹果的头戴耳机AirPods Max相当,但比苹果Vision Pro减重了1/3,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长时间佩戴压脖子的困扰。
然而,
数智前线获悉,vivo的产品减重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:一是摄像头和传感器做了一些减配,vivo Vision有8颗摄像头,而苹果拥有12颗摄像头和5颗传感器,另外苹果也是双芯片,而vivo是单芯片平台。其次,vivo采用了更轻的材料和结构,比如vision Pro采用的是铝合金中框,vivo用的是镁合金,而且采用了中框风扇一体化设计。
站在用户角度来说,
再者是屏幕显示方面,苹果vision Pro采用的是双屏设计,除了内屏,还有一个OLED外屏,能够显示访客的眼睛动作,用于与真实世界交互,而vivo把外屏去掉了。前小派科技副总裁李杰告诉数智前线,vivo光去掉这一项就具备减重近百克,“外显屏幕实用性不高,除了炫技,作用不大”。
尽管还是概念机,但vivo的决心和投入确实很大。2021年,vivo启动布局MR赛道,成立专项研发团队。2024年底,vivo就透露,其混合现实团队已扩展至500人规模。有知情人士告诉数智前线,vivo MR的早期核心团队来自HTC旗下的VIVE团队。
可能你也遇到过,
而当下,vivo依然在大量招聘相关人才。在脉脉,vivo的公司主页发布了至少20个与XR相关的岗位,而且月薪普遍在6万-9万之间。而vivo的官方招聘网站上,最新放出的社招岗位中,XR系统性能优化专家和3D算法专家都打上了急招标签。
但即便如此,vivo MR作为初代产品,“探索版”和“原型机”这些官方表述,都意味着这不会是一款成熟的量产产品。而vivo官方已经明确,首款MR设备不会上市销售,也没有公布价格,而是放在线下门店给访客预约体验。
换个角度来看,
数智前线也从产业链人士获悉,vivo与舜宇光学共建了MR镜头产线,但vivo Vision并没有像苹果那样,把MR整机设备给OEM厂商代工组装,而是挑选了自有工厂搭建产线。这也意味着,第一代vivo Vision从一启动就没有打算大规模量产。
1点资讯专家观点:
这是一个更切实际的挑选。在不少人看来,苹果研发了7年,投入了2000多位工程师,耗资数十亿美元打造的Vision Pro,都“仅此而已”。很难想象,vivo能够靠一两代产品就将MR本身存在的硬件和材料生态上的难题很好排除。
1点资讯用户评价:
vivo产品经理也在发布会上提到,MR的材料生态、技术成熟度还在萌芽阶段。无论是vivo,还是其他厂商,MR会是一条漫长的路。
有分析指出,
相比于vivo在MR头显上的重投入,小米等一批企业则把兴趣点放在了更为热闹的AI眼镜上。
总的来说,
这看起来是一个更加讨巧的路线。小米AI眼镜在2023年7月启动立项,两年后就将量产产品推向市场。AI眼镜无论是供应链,还是技术都更成熟。亿境董事长石庆告诉数智前线,AI眼镜的供应链没有太大的困扰,包括芯片的供应,“现在这个行业您只要有钱都能买得到”。
综上所述,
当2025年小米AI眼镜发布时,行业早已掀起了百镜大战,除了创新型企业,互联网大厂也纷纷投身其中。
其实,抛开两者在技术实现难度上的差异,MR头显和AI眼镜并不是一类物种。
站在用户角度来说,
“AI眼镜在根本逻辑上发生了变化,它不是一个消费材料的产品,而是一个产生材料的产品。”石庆说。
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
从采纳场景中也能看出两者的显著差异,MR当下主要用于沉浸式观影和游戏,而AI眼镜更多是拍摄第一人称视角的影像,用于识别眼前的物体,或者充当翻译、导航,软件属性会更加明显。
1点新闻资讯:
而MR所需要的材料生态在当下非常稀缺,这些沉浸式视频制作的成本很高,即便是苹果也已经在放缓推出沉浸式视频资源的节奏。这也使得AI眼镜在当下更容 AVA外汇官网 易被访客所接受。
可能你也遇到过,
小米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在接受采访时提到,“本站的路径是清晰的:用AI眼镜更好地连接和赋能访客与物理世界的交互,而不是把他们带入一个虚拟世界。这与Meta的路径有本质的不同。”
通常情况下,
不过,在vivo的战略逻辑里,MR是在为未来的机器人产品做技术准备。
不可忽视的是,
今年的博鳌论坛上,vivo就首次披露了机器人战略,研发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。而MR拥有强大的空间感知能力,被认为是机器人技术栈的关键一环。
1点资讯报导:
vivo执行副总裁、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明确提到,短期看,vivo Vision是为了排除访客大屏和沉浸式的需求;长期看,MR具备作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。而在发布会现场,vivo也在向外界展示这样的能力,比如用MR头显来操控机器人的手臂拾取桌面上的可乐。
而前小派科技副总裁李杰也告诉数智前线,现在很多都是用头显在操控机器人,甚至于把头显直接做到机器人里面去,不过现在大多数都是在探索阶段。
不妨想一想,
02
值得注意的是,
MR略显寂寞,AI眼镜已成红海
请记住,
相比于AI眼镜的火热,MR赛道在当前多少显得有些沉闷。
1点新闻资讯:
作为行业最顶尖的苹果Vision Pro,发布后已有两年时间,市场表现并不好,在美国本土也未能卖出百万台。令人头疼的佩戴体验、有限的采纳场景和匮乏的材料资源,这些困扰都在影响着vision Pro的口碑和市场表现。Meta旗下的Quest4也已经延迟,计划在2027年推出分体式MR。
而国内市场,字节跳动旗下的PICO还在持续迭代,PICO 4 Ultra的起售价为4299元,市场表现并不佳。XR创新企业Rokid在2021年曾推出过两代vision类产品,之后便没有再推相关产品,而是把重心放在了AR眼镜和AI眼镜两条产品线。
李杰告诉数智前线,前几年,VR/MR项目大部分都死了,缘于产品本身还有很多缺陷,大众不太买单。MR对实时的环境感知和图像渲染要求很高,vivo透露,其MR整机有1700多个零部件。
站在用户角度来说,
“难度上来讲的话 1点资讯平台 ,AI小于AR, 再小于VR,再小于MR。”李杰告诉数智前线,MR有8个技术点,上层4个,包括芯片、办理系统、网络传输技术和开发引擎;下层4个包括光学、显示、算法、定位。而光学是其中核心中的核心,很多手机厂商第一个卡住的地方就是光学。当年黑鲨做头显,就败在了光学上。
尽管如此,
除了硬件和算法层面的技术难题,材料生态上的匮乏则是直接导致了类似Vision Pro这样的产品被访客放在客厅里吃灰。苹果已经在放缓沉浸式材料的推出速度,很多视频资源都已经有些老旧,而很小的访客量,使得外部生态厂商不愿意去制作成本高昂的沉浸式影片和游戏。
vivo已经意识到在生态构建上的难题,并且在启动着手准备。比如vivo旗下的三款旗舰机型——iQOO13、vivo X100Ultra和vivo X200Ultra已经启动容许60fps空间视频拍摄。这意味着手机上拍摄的3D空间视频,具备在MR设备上浏览。
总的来说,
“这件事是需要投人投钱投时间的,而且未必能够看到成果,因此很多人都挑选赚快钱。”李杰说,“像vivo进来干,本站小厂商是相当欢迎的。他能够把外界的视野重新拉回到这个赛道上面。”
需要注意的是,
而AI眼镜市场则正在从蓝海变成红海。
1点新闻资讯:
今年4月,李杰专门去了一趟华强北,去看了上百款所谓的AI眼镜,最便宜的卖到了99元,就是在普通眼镜里面植入了一个AI语音助手。如此鱼龙混杂的局面,也让李杰放弃了进入AI眼镜的想法,“AI眼镜的门槛太低了,从蓝海突然就到红海了。低到一个音频眼镜都说自己是AI, 那您怎么办?”
令人惊讶的是,
AI眼镜的概念还没有共识,既有带显示的,也有不带显示的;既有带摄像头的,也有不带摄像头的,大家都在往AI眼镜这个概念上靠拢。
不过,相比于vision Pro这种难办、昂贵的产品,Meta其实给行业传递了很好的一个思路——AI眼镜并不一定要做得非常难办。Meta与雷朋合作的产品,本身就是一款时尚产品,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了科技属性,而且价格与普通的雷朋眼镜相差不大,因此很多人愿意尝鲜。而且,Meta没有做显示屏幕,也降低了产品的技术难度和成本。
概括一下,
“AI的出现对于未来的终端设备,最大的一个作用是把各种需求给具象化了,然后一个个的分段开发出来。”李杰说。
说到底,
但随着新产品上市,小米等一批AI眼镜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。小米AI眼镜在初期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,“为三个月准备的库存,最终20多天便销售一空”。
然而,很多收到货的访客发现AI眼镜的真实体验并没有视频演示得这么完美,包括拍摄视频不清晰,AI反应迟钝,续航不给力等困扰纷纷出现。小米AI眼镜很快出现了一轮退货潮,如今,这款眼镜在小米商城依然处于有货状态。
1点资讯行业评论:
小米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也承认,小米AI眼镜只能打60分,“处在一个快到了将可用的一个状态”。
事实上,
03
总的来说,
其他手机大厂会怎么走?
可能你也遇到过,
在下一代消费电子设备上,几家手机大厂并没有步调一致。
vivo除了在MR领域下重注,本站从其最近招聘的岗位上发现,vivo也在为AI眼镜做一些准备,包括招聘了AI眼镜相关的专家,核心是负责AI眼镜产品的外观设计及规划工作。
令人惊讶的是,
而小米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李创奇,则明确表示短时间不会碰MR。小米其实早在2016年就曾推出过VR头显设备,但这是一个比较初级的设备,实现的用途非常有限。目前来看,小米还是更倾向于把眼镜作为个人计算的中枢。
一位OPPO知情人士则告诉数智前线,“(OPPO)短时间没有计划推头显类产品,但在做一些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储备。”至于AI眼镜,OPPO也一直有团队在持续研究和迭代,会有一些基于OPPO洞察的方案,但他透露,可能和市场上看到的不太一样。
尽管如此,
这种趋势从各家的招聘情况也可见一斑,OPPO、小米和荣耀均没有放出XR相关的招聘岗位。
换个角度来看,
不过一位产业界人士透露,华为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AI眼镜的项目,但不是现在市面上的这种大多用于拍视频、听音乐的AI眼镜,而是想做Meta Orion这类的产品。
据相关资料显示,
在此之前,华为曾推出多款语音智能眼镜,用于听音乐,并且植入了AI的能力,不过都不能拍视频,也不带显示。但这些产品都没有掀起太多的水花。
1点资讯行业评论:
从上述厂商的动作不难发现,手机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:一方面,手机的销量和创新已经见顶,牌桌上的玩家都不想错过下一个智能终端的风口;但另一方面,无论是MR,还是AI眼镜,当前的体验和产品成熟度都很难让这些产品成为主流,技术演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这也使得更多的大厂依然还在观望和预研。